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行思·青年”读书会第九期——《围城》内外

发布日期:2016-04-20  来源:刑事司新葡的京集团8814vip门户管理员   点击量:

4月19日晚,由新葡的京集团8814vip刑事司新葡的京集团8814vip政研室举办的第九期“行思·青年”读书会在端升楼407成功举办,本期读书会邀请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戴清教授、陈友军教授作为嘉宾。

活动伊始,陈友军老师首先发言。他从《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人物背景和生平以及对《围城》一书的再发现等几个方面切入,将同学们引入《围城》这一话题。接下来,陈老师与同学们热烈探讨了几个围绕着《围城》的问题,他首先叙述了《围城》中“圆圈”状的故事线索,随后又为同学们讲解了“围城”这一书名的含义。他提到了《围城》中的关键词——“进来”与“出去”。这是一种对婚姻的态度,也是西方一种富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后,他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围城》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是抗战?是婚姻?是流浪?还是儒林外史?这些问题无不引人深思。接下来,陈友军老师探讨了“围城的主题”。他引用了“钱学”提倡者陆文虎的一连串的自问自答,加深了同学们对主题的理解。他也提到,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导致了“围城现象”。最后,陈友军老师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了电视剧版《围城》与小说原著的差别。他提到,钱钟书先生认为电视剧是小说的“第八种译本”,又为同学们比较了小说的语言形象与电视剧的画面形象,加深了同学们对《围城》一书的理解。

接下来,戴清老师为同学们进行了同样深刻的讲解。她说:“《围城》在多年后引发公众效应有“再发现”的意思,这不单是因为书本身的价值,也有读者时代环境的回应方面的原因。”在戴清老师看来,在接受美学当中,重要的不光是接受者的审美期待,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与时代进步。她也提到了“围城”一词的寓意,她说,寓意本身是各取所需的产物,它可以不断的去被人开拓,而这也正是所有佳作被解读时的特点。戴清老师也为在座的同学们介绍了《围城》一书中蕴含着的睿智和辛辣幽默的语言风格。她用钱钟书先生在书中对“冷掉的红烧肉”以及“睡眠不好”等有趣的比喻为例,向同学们展示了书中精致的审美情趣,同时点出书中体现出的钱钟书先生对于人情世故的练达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最后,戴清老师又为同学们介绍了媒介形式的转换以及改编方面的问题,极大地拓展了同学们的视野。

最后,读书会进入到了提问环节,在场的同学们积极提问。两位老师就同学们的问题耐心地解答了《围城》为什么会销声匿迹、文革期间钱钟书在中国是否如同置身围城等问题。并且,戴清老师在回答期间,热心地为同学们推荐了蓝棣之的《症候式阅读》、杨绛的《从掺沙子到流亡》等相关文学作品。至此,第九期“行思·青年”读书会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会后,记者有幸采访到参加读书会的赵之颖同学,她说:“我一直都很喜欢《围城》这本书,但是总觉得自己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今天听了两位老师的讲解,自己感觉受益匪浅,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此,我们衷心祝愿,“行思·青年”读书会能够越办越好,为同学们带来更多读书交流的宝贵机会。

文/王培琳

图/孔园媛

【编辑】刑司记者团

Copyright © 2018-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葡的京集团8814(中国)股份公司    京ICP备05004617-3

  • 微信